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欢迎光临本站,今天是:
link 新闻要闻
link
主任信箱 日常事务

link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教授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学

2014年03月28日 13:42 

3月27日下午3点,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教授应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邀请在重庆大学B区第三教学楼四楼多媒体会议室作了题为《多功能复合的河流综合治理与水质改善技术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何强教授主持,学校近200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王超院士从多功能复合的河流综合治理与水质改善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背景、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典型发明专利技术以及需要强化的科技研究等方面,阐述了他多年来在多功能复合的河流综合治理方面的理论和水质改善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多功能复合的河流综合治理的意识、理念、设想和思路,提出了要解决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协调流域系统的水利与生态功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王超院士指出,我国拥有50平方千米以上集水面积的大、中河流达4.1万多条。在水利建设中我国奉行的是“行洪安全、供水保障、灌溉高效”理念,该理念存在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太适应之处。水利建设中为提高泄洪能力,对自然河道实施裁弯取直的“顺直化”和断面单一的“均匀化”工程,为提高防渗抗冲能力,对沟渠河道实施了断面全衬“三面光”及边坡防护的“硬质化”工程,这些手段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水库和大坝缺乏科学调度将造成下游河道断面“萎缩化”和生境“破碎化”;在生态修复工程中,缺乏流域系统的生态恢复工程会对河流水文过程、水动力特性、物质和生物输移途径等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解决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王超院士介绍了相关的核心技术发明如景观型阶梯式人工湿地护坡净化技术、仿生植物对河流微污染水体的强化净化技术、生态渗滤型净水丁坝系统、水位控制与水质净化功能复合的透水溢流坝、大中河道复式平台面源截留净化系统、河道正常水位下全断面水体湿地净化系统、河流纵向蜿蜒形态构建技术、垂直驳岸河流滨水湿地系统构建技术、斜坡式变渗径面源截留净化生态护岸组合系统、浮床植物及生物膜复合净化技术、河流滨水带生态砼净化槽技术、木栅石笼护岸技术、植生型防渗砌块护坡技术等等,并对相关的实践应用作了简单的介绍分析。

王超院士还就需要强化的技术研究作了讲解,他从流域江河湖库水系格局的演变过程及生态效应、流域河流、湖库、湿地系统宏观格局与支撑能力、不同尺度河流连通的水网构建和生态基准维持、河流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和科学增容理论技术、河流水生植物修复对行洪能力影响规律及对策、水利工程下游河流生态效应与水力调控的科学原则、农田沟渠生态化与生态型灌区建设理论技术、河道硬质化的生态效应及改进和修复理论技术、防洪堤坝安全稳定与生态化协同理论技术、水利与生态工程协同建设、运行和管理理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王超院士的报告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为大家上了生动精彩的一课,使全体师生对多功能复合的河流综合治理与水质改善技术的理念、模式及关键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推进国家河流治理,搞好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王超教授,男,1958年出生,江苏滨海人,现任河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环境学院院长、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环境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环境学会水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3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王超教授长期从事水资源保护与水质改善这一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率领团队致力于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攻克了一系列关键科技难题,做出了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项目《多功能复合的河流综合治理与水质改善技术及其应用》获得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上一条:“山地城市排水系统安全与径流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鉴定会圆满召开 下一条: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召开2013年实验室安全工作会议

关闭

中国.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电 话:023-68254531、023-65120751